7月中旬,阴雨连绵。7月17日上午,在泗洪县张洪程院士创新试验基地中,雨后清凉的微风掠过绿意浓浓的稻田,掀起一阵翻腾的绿浪。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何带着一群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到泗洪县种植水稻?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朱海滨带着记者找寻答案。
记者走进基地里,一块块稻田格局分明,绿油油的水稻秧苗整齐排列,密集的白色标记杆“对号入座”。和普通的农田不同,这里1050亩的试验田被分成多个小地块,分别种植着不同的水稻品种,为了准确测试每个小地块水稻的性状,各个小地块有必要进行单独种植、收割。
“这片是我负责的‘无人化’试验田,播种、施肥、洒药、收割……这些作业均是‘无人化’管理,能最大限度减少人工成本。”朱海滨说。在基地的“无人化”试验田里,朱海滨和同伴卷起裤脚走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
辽阔大地,为何选中泗洪?张洪程院士团队的成员向记者道出了缘由——泗洪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天气特征情况,还围绕粮食产业提档升级重大需求,寻求稻米的高水平发展“良方”。这一点,与张洪程院士的“让‘中国粮仓’满起来”的理想不谋而合。2020年10月,张洪程院士选择在泗洪建立基地,带着他的学生开展优质稻麦品种选育与筛选、稻麦两熟现代化耕作研究,探究泗洪好米之道。
泗洪当地素有“薄水分蘖”的说法,即为减少水稻无效分蘖,稻田在分蘖期有必要进行浅水勤灌,保持薄水层。
时近午时,朱海滨和同伴仍在稻田里忙碌,不时低头拨弄田里的秧苗。“我们在数苗,通过数苗可以计算出稻田的栽种密度。”朱海滨说。说话间,朱海滨从田中拔出几棵秧苗,开始仔细查看水稻秧苗的分蘖数,他说:“分蘖数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水稻产量,我们会依据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水稻的分蘖数量。”
四四方方的试验田,连成一片,与水分管理同样重要的烤田,也即将开展。“烤田,也叫晒田,是经过控制水分来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增产。在特定时期排干稻田中的水,让稻田表面干燥,以此达到控制水稻无效分蘖、增强抗逆性的目的。”朱海滨说。
“三分种,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夏季田间管理是成就一棵优质水稻的关键。在随后一段时间里,这群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还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并将试验得到的结果提供给农业专家,为指导农户进行科学栽种提供数据支撑。
同样是提升“一棵稻”的含金量,泗洪(克氏原螯虾)推广示范基地负责人莫广尧则给出了不同的方法——稻虾共作。
在泗洪(克氏原螯虾)推广示范基地,夏风吹拂下的水稻秧苗,散发出阵阵清香。这是一个面积为1000亩的稻虾共作基地,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动一静”铺陈出田野里的灵动画卷。
“我的稻和别人的不一样,全是有机稻,批发价每斤都要25元。”站在稻田旁的莫广尧,难掩得意的神情。
莫广尧种地6个年头了,为了更好的提高水稻品质,几年前他跟着身边的种粮大户尝试将水稻与龙虾进行套养,并获得成功,之后又尝试了水稻甲鱼和水稻螃蟹套养。
喝着甘甜的洪泽湖水,长在稻田里的小龙虾个大肉肥,而小龙虾的饲料、排泄物又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保障了水稻的绿色、安全,如此产出的大米更自然、香甜。
每年6月份,基地会进行人工插秧,目前正在进行人工拔草,每轮的施肥也用人工。莫广尧和记者说,“人工”是他们基地生产的关键词,产出一季水稻,基地要用500余名工人,如此“不计成本”,都是为保障有机稻的品质。
“看这个长势,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莫广尧笑着说,基地的1000亩水稻早已有了“主”,北京多个稻谷加工厂认准了基地的水稻,每年早早地便找他签订单,就等着水稻收获。
“好田好水出好米,每一棵稻都值得被期待。”莫广尧说,让安全、新鲜、营养的有机米走得更远,如此才不负泗洪大米的盛名。
7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张洪程来到泗洪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这里的稻子“把脉问诊”。张洪程认真查看水稻长势,仔细地了解田间管理情况。“这块地苗数不够。”“这里杂草较多,还要进一步除草。”只是看两眼,他就能准确指出问题所在,说出解决办法。
对于泗洪稻米为何能够“香天下”,张洪程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泗洪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土壤资源、水资源以及天气特征情况都适宜耕种。“泗洪大米在江苏本身就是品牌大米,我们团队会用技术创新继续提高它的品质,赋予它更大的附加值,使它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面对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水稻田,张洪程教授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