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投资超1亿元,占地面积超3000亩,拥有158口高位池,对虾年产量高达350万斤,平均每口高位池单茬产量超过1万斤,这份远超同行的傲人战绩,是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野”)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养殖技术,凭借着对病害和市场的独到见解,直面行业变化的底气。
在当前养虾业行情低迷、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2024年孢子虫格外高的爆发率更是给养虾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导致许多养虾人都损失惨重。宏野董事长黄元明有何破局之法?作为拥有十年治理孢子虫经验的养虾高手又将怎么样应对危机?
黄元明于2007年成立养殖公司,作为浙江最早的规模化养虾代表,他不仅是当地知名养虾人,还是现今高位池流行的伞状冬棚的发明者。2003年,他设计发明了结构相对比较简单耐用、抗台风的伞状大棚,在2007年成立公司后,便大规模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逐步在浙江乃至福建等地普及,造福行业。
据黄元明介绍,宏野的高位池养殖分为6个区,每个区都配备有专业的负责人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确保每个养殖区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养殖成功率是他很看重的基础,据了解,近几年宏野养殖很稳定,成功率稳步升高,平均每口高位池的单口对虾产量都能达到1万多斤。2023年,黄元明出虾总产量接近300万斤,2024年的总产量再一次有了质的飞跃,达到350万斤,远超同行。
高产量高成功率的背后,是稳定完善的前端把控。黄元明多年前就自行进口种虾、孵化、育苗和标粗,严格把控虾苗品质。养殖基地内也配备了种虾场、育苗场及全套设备和团队。而饲料作为养殖成本中的大头,黄元明选择全力发展自配料,自购进口高端原料,提供配方给饲料厂代加工。养殖效果不仅表现优异,饲料成本也较寻常模式低了1000元/吨。
此外,“打造一个大ECO”,也涵盖在黄元明的蓝图当中,在宏野2200亩的养殖面积中,有足足600亩用于尾水处理。在高位池排出的尾水经过一系列固液分离后,宏野充分的利用尾水中的有机营养物排入外塘用于梭鱼等滤食性鱼类的养殖。“我们这边食品安全很严格,塘头发生啥病害了,许多药物不能用,所以具体养什么品种也需结合自己条件筛选。”黄元明强调。
从最初的不到200亩高位池逐步扩大到如今的近1000亩高位池,黄元明的养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4年孢子虫(EHP)首次出现,黄元明开展了一系列的治虫行动。2024年10-11月份,孢子虫的爆发率再一次冲上了新高,而虾价却背道而驰降至新低。
“这个东西阴魂不散的,从2014年开始治理孢子虫危害到现在,一直不停。”黄元明表示。2024年孢子虫爆发率较往年高,气候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去年全国高温天气持续了很久,给孢子虫等微生物病害营造了天然温床。诸如大闸蟹等水产品种也受到高温天气的影响,大幅减产延迟。
在谈及应对措施时,黄元明认为,面对孢子虫和行情低迷的双重挑战,养殖户们除了要保证养殖成功率以外,还能够尝试开发其他的一些附加值高的品种。2024年黄元明就在园区内试验性养殖了金刚虾和日本对虾、青蟹育肥、梭子蟹等,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分担了专养南美白对虾的风险。
“2024年投了很多不同品种的虾苗来抗价格风险,如基围虾、白对虾、金刚虾,甚至包括小白虾,虽然现在产量还比较少。”黄元明表示,面对低迷行情,转养其他的品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去尝试更多的模式和品种,也能在面对市场变化时有更多选择的机会。
浙江养虾能手黄元明,总能率先探索行业新路。当下虾价低迷,他的做法值得借鉴。面对当前养虾现状,你有什么好思路,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会议规模:政府领导、协会领导、特邀专家、养殖大户、产业链企业、经销商、一线人
超500人大会,政府领导莅临指导,专家学者共分享,100个养虾大户(白对虾、罗氏沼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等),200名大经销商、200企业代表共参与的行业盛事。